南華真經註疏第 245 部分

佚名 / 著
 加書籤  朗讀 滾屏

皆原於

【收藏耳仔文庫,防止丢失阅读度】

〔注〕使各復其而已,無飾於外,斯聖王所以生成也。

〔疏〕原,本也。。雖復降靈接,混述和光,應離真常,而歸本者也。

離於宗,謂之天離於,謂之神離於真,謂之至。以天為宗,以德為本,以為門,兆於變化,謂之聖

〔注〕凡此四名,耳,所自言之異。

〔疏〕冥宗契本,謂之自然。淳粹雜,謂之神妙。疑然假,謂之至極。以自然為宗,德為本,玄為門,觀於機兆,隨變化者,謂之聖。已,只是耳,隨其功用,故有四名也。

以仁為恩,以義為理,以禮為行,以樂為和,薰然慈仁,謂之君子。

〔注〕此四名#2之迹,而賢君子之所膺也。

〔疏〕布七惠為恩澤,施義理以裁非,運節文為行首,動樂音以和,慈照光乎九有,仁風扇乎八方,譬蘭蕙芳馨,氣薰於遐邇,可謂賢矣。

以法為分,以名為表,以參#3為驗,以稽為决,其數二三四是也,

〔疏〕稽,考也。,執也。法定其分,名表其寔,驗其行,考决其能。二三四,即名法等是也。

百官以此相齒,以事為常,

〔疏〕自堯舜已,置立百官,用此四法更相齒次,君臣務,遂以為常,所謂彝倫也。

食為主,蕃息畜藏,

〔疏〕夫事之可廢者,耕織也;聖可廢者,食也。故國以民為本,民以食為天,是以蕃滋生息,畜積藏儲者,皆養民之法。

老弱孤寡為意#4,皆有以養,民之理也。

〔注〕民理既然,故聖賢逆。

古之其備乎。

〔注〕古之即此之四名也。

〔疏〕養老哀弱,矜孤恤寡,五帝已,備有之焉。

神明,醇天地,育萬,和天

〔疏〕也。夫聖帝無心,因循品,故能神明之妙理,同天地之醇,育宇內之黎元,和域中之羣有。

澤及百姓,明於本數,係於末度,

〔注〕本數明,故末#5離。

〔疏〕本數,仁義也。末度,名法也。夫聖心慈育,恩覃黎庶,故能明仁義以崇本,係法名以救末。

六通四闢#6小,其運無乎在。

〔注〕所以為備。

〔疏〕闢,法也。則兩儀,小則羣則神智,則形像,通六以遨游,法四時而變化,隨機運動,無所在也。

其明而在數度者,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,

〔注〕其在數度而可明者,雖多有之,已疏外也。

〔疏〕史者,《秋》、《尚書》,皆古史也。數度者,仁義法名等也。古舊相傳,顯明在世者,史傳書籍,尚多有之。

其在於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樂》者,鄒魯之士,搢紳先生多能明之。

〔注〕能明其迹耳,豈所以迹哉。

〔疏〕鄒,邑名也。魯,國號也。搢,笏也,亦也。紳,帶也。先生,儒士也。言仁義名法布在《六經》者,鄒魯之地儒能明之也。

《詩》以志,《書》以事,《禮》以行,《樂》以和,《易》以陰陽,《秋》以名分。

〔疏〕,達也,通也。夫《詩》志,《書》世事,《禮》心行,《樂》和適,《易》明卦兆,通達陰陽,《秋》褒貶,定其名分。

其數散於天而設於中國者,百家之學時或稱而之。

〔注〕皆之陳迹耳,尚復能常稱。

〔疏〕《六經》之迹,散在區中,風所覃,過華壤。百家諸子,依稀五德,時復稱說,同也。

亂,

〔注〕用其迹而無統故也。

〔疏〕執守陳迹,故升平。

聖賢明,

〔注〕能明其迹,又未易也。

〔疏〕韜光晦迹。

〔注〕百家穿鑿。

〔疏〕法多端。

多得

〔注〕各信其偏見而能都舉。

大家正在讀